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大佬都说要出AR眼镜,你最看好哪一家?

时间:2018-11-20 09:43:00 来源:互联网

最近,科技巨头们非常热衷于AR眼镜,正在争先恐后地研发AR眼镜,希望抢占未来AR眼镜市场的新高地。

Facebook增强现实主管Ficus Kirkpatrick指出,Facebook正在开发AR眼镜。三星电子美国XR和游戏开发者关系主管Farsh Fallah透露,三星电子在未来两年内将发布多款AR可穿戴设备。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表示,华为正在开发AR智能眼镜,在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亮相。甚至有媒体称,微软明年第二季度将发布视场角更大续航能力更强的HoloLens 2。

在这一场AR眼镜竞赛当中,微软凭借强大的硬件整合能力和平台生态能力取得暂时领先地位。但是如果苹果、谷歌、Facebook、三星、华为等厂商未来两三年内发布AR眼镜,AR眼镜的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届时,谁才能真正主宰AR眼镜市场呢?

微软与Magic Leap水平相当

一提到AR眼镜,行业人士很容易联想到微软和Magic Leap这两家公司,因为前者是世界科技巨头,后者是AR独角兽企业,它们都推出了AR眼镜——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

目前,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代表着全球AR眼镜领域的最高水平,行业人士经常将它们进行比较。HoloLens采用一体式设计,集成度更高,但是更为厚重一些;而Magic Leap One采用分体式设计,单从AR眼镜来看更加轻薄,但是需要连接主机,移动性和便携性不如HoloLens。

据了解,Magic Leap One水平视场角40度,垂直视场角30度;Hololens水平视场角30°,垂直视场角17.5°。Magic Leap One视场角略胜一筹,但是两者视场角都达不到用户的预期,降低了沉浸感体验。而且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续航能力较差,不能使用户长时间体验AR。

根据相关测评报告,Magic Leap One与HoloLens识别精度不相上下,能够精准地识别人和椅子,但是都无法精准识别黑色物体。因为SLAM扫描使用的是红外深度摄像头,而黑色平面会吸收全部红外线,近而干扰识别精度。Magic Leap One跟踪和空间位置锁定不如HoloLens。Magic Leap One手势交互技术尚未成熟,玩家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识别特定的几个手势动作。

有媒体指出,Magic Leap One是目前市面上能体验到的最好的AR设备了。灵犀微光副总裁陈飞也认为,Magic Leap One比HoloLens略强。

但是微软高级商务拓展经理郭志坚持HoloLens更胜一筹,他指出,HoloLens是微软硬件、软件和平台的集大成者。目前还没有能超越HoloLens的产品,微软即将发布HoloLens2,可能又是一次行业引领。

无论如何争论,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都看不到大规模2C的前景。北京理工大学刘越教授表示,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都太大太笨重,视场角太小,技术水平差不多。

Magic Leap One和HoloLens技术水平还处于0到1的阶段,停留在开发者版本和2B阶段,不分伯仲。目前,Magic Leap主要是强硬件,正在补足软件和生态的不足,推进速度可能没有那么快。而微软集软件、硬件、平台和生态能力于一身,更有可能率先突破1,将AR眼镜推向C端市场。

苹果对AR发展起关键作用

与微软和Magic Leap有所不同,苹果和谷歌的AR眼镜还在研发当中,并没有推向市场。

其中谷歌曾于2012年发布过一款用于试水的AR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它具有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电子邮件等功能。但由于各种原因谷歌2015年突然停止了该项目。

与此同时,谷歌另外一个AR项目Project Tango有了新的成果。2014年谷歌成功开发出一款AR手机原型机——Tango手机,配备了一系列摄像头、传感器和芯片,能实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3D建模。但是该原型机过于粗糙,并不太受安卓手机厂商欢迎,只支持过一两款旗舰手机就消亡了,被ARCore取代。

Google Project Glass和Project Tango的失败暴露出了谷歌在硬件的无能为力——没有办法将硬件做到十全十美。所以谷歌斥资11亿美元收购HTC公司的手机代工部门,获得2000名工程师和HTC的技术专利授权,这样可以弥补谷歌在硬件研发和集成能力的不足。

据了解,谷歌还在积极研发AR眼镜。根据 WinFuture的报告,谷歌仍在开发一款独立的AR眼镜,这款硬件的内部代号为“Google A65”,搭载高通最新芯片、相机、麦克风、传感器等,类似微软HooloLens,可完全独立运行。

苹果对AR眼镜拥有很大的期待。据称,早在乔布斯时代苹果就开始布局AR眼镜了。近几年苹果频繁申请AR专利以及收购与AR相关的企业。8月,苹果收购光学镜片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该公司拥有超过200个全息系统相关专利。9月,苹果在欧洲公布了一项关于头戴式显示器的专利应用,可支持VR/AR以及全息内容。而且苹果公司CEO库克多次公开对外表示看好AR。自从去年开始,苹果每次发布会都会介绍ARKit及其开发者的作品。

谷歌和苹果在AR上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基于移动平台开发AR工具——ARKit和ARCore,另一条腿则是搭建AR独立的软硬件平台。0glass CEO苏波认为,ARKit和ARCore是AR操作系统的雏形,接下来还会不断扩展和升级,到2020年有可能演变为AR操作系统。

按照智能手机迭代过程来看,苹果软硬件生态更能够率先促进产业链的成熟,然后带动安卓生态的进一步发展。谷歌生态虽然庞大,但是过于分散,在短期内难以有很大的作为。所以未来苹果AR眼镜的面世将对AR产业的爆发起关键作用。

三星比华为落地能力更快

华为和三星积极布局AR眼镜。

三星在旧金山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一款AR头显,同时宣布,计划推出名为Project Whare Cloud的AR云服务。三星电子美国XR和游戏开发者关系主管Farsh Fallah透露,将从2019年开始推出整合VR/AR技术的新产品,并在未来两年发布多款AR可穿戴设备。

华为展示了AR应用场景并发布了AR Engine 1.0。华为AR/VR产品线副总裁李腾跃表示,华为AR/VR战略以手机为中心,坚持端+云协同,E2E垂直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在云端方面,华为将开发出视频、社交、游戏、旅游、照相等多款不同的应用,配合华为AR/VR设备,其中包括华为AR/VR API、AR Engine、VR SDK等技术以及硬件。

华为AR眼镜正在开发当中,余承东表示,它可以将体验提升到新的水平。“未来一到两年,我认为该行业将实现商业化,我们将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产品。”

华为和三星作为全球前两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具有极强的硬件整合和集成能力,都有可能在AR眼镜领域大有作为。但是与华为相比,三星可能更有优势,因为三星产业链较为齐全,能够较快作出体验感较强的产品。这种优势在智能手机和VR领域已经体现出来了。

Facebook激进腾讯保守

虽然同是社交软件起家的企业,但是Facebook和腾讯在AR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Facebook更加注重建立软硬件生态,而腾讯更注重的是软件生态。

其实,腾讯在2015年发布VR/AR战略的时候曾经试图染指硬件,甚至想推出VR头盔,但是两三年过去了,腾讯并没有推出任何VR/AR硬件。只是在软件上进行小范围尝试。行业人士认为,国内BAT都没有硬件的基因,它们更倾向于做AR引擎或者工具,建立软件和内容生态。腾讯更是如此,所以没有在硬件上花太多的精力。

但是Facebook不同。从一开始Facebook就有建立生态的格局,2014年巨资收购Oculus Rift之后,Facebook就着手开展软硬件生态,在下一盘生态棋局。而且Facebook还在涉猎AR领域。Facebook增强现实部门主管菲库斯·柯克帕特里克(Ficus Kirkpatrick)表示,Facebook在开发AR眼镜产品。

虽然VR/AR发展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快,但是Facebook还在继续进行大量的投资。在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Facebook宣布,预计2019年支出比2018年增加40%~50%,全年资本支出约为18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将“大量投资AR和VR”。

Facebook发展VR/AR的决心很大,非常激进,其投入远远超过腾讯。而腾讯相对保守,因为腾讯只想做软件生态,当硬件平台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不会进行实质性的大量投入。由于两个厂商的打法不同,现在很难判断哪个厂商能够在AR领域更有可能成功。

创业公司需突破技术壁垒

AR眼镜并不只是巨头游戏,也是大批创业公司涌入的领域。但是国内外AR眼镜创业公司的境遇差异很大。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国外AR眼镜基本是科技巨头的游戏,中小型AR眼镜创业公司基本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或者濒临死亡。国内AR眼镜公司基本是创业公司的天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AR眼镜是强技术驱动的领域,如果未来这些创业公司无法突破高技术门槛,有可能被科技巨头淘汰出局。

“如果将AR眼镜赛道比做百米赛道,中国AR眼镜创业公司才刚刚跑出5~6米,它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可能只有1~2米,但是国外科技巨头已经跑到50米之外了,谁能在短时间内规避掉技术壁垒才有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国内一位AR眼镜创业者表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