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数码 >

苹果与FBI的斗争可能是一场更大的加密战争的第一枪

时间:2021-12-15 09:35:12 来源:

苹果与联邦调查局的斗争可能只是一场更广泛的加密战争的开端,因为科技公司继续锁定用户的信息、照片和其他数据,以保护他们免受小偷和间谍的攻击--顺便说一句,还有刑事调查人员。

脸书旗下全球流行的消息系统WhatsApp在巴西已经在这方面遇到了麻烦。WhatsApp以“端到端”的方式加密所有用户信息,这意味着除了发送者和收件人之外,没有人可以阅读它们。本月早些时候,巴西当局逮捕了脸书的一名高管,此前该公司表示无法解读警方寻求的加密信息。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官员正在讨论如何在美国的一起刑事案件中对WhatsApp通信执行类似的窃听令。WhatsApp最初是通过互联网交换书面信息的一种方式,但它增加了照片共享和语音通话等服务,同时逐渐将加密融入所有这些格式。

WhatsApp和司法部的发言人拒绝对《泰晤士报》的报道发表评论,该报道称,窃听令已经密封,以保密细节。巴西案件仍悬而未决,尽管脸书高管在一天后从监狱获释。

阅读更多

FBI支付了不到100万美元来解锁圣贝纳迪诺iphone: 报告联邦调查局表示,它不会透露它是如何访问锁定的iphoneFBI首先告诉苹果关于苹果的苹果手机,苹果在4月1日上的漏洞4FBI支付了超过100万美元侵入圣贝纳迪诺枪手的苹果手机: 报告联邦调查局局长表示,解锁方法不适用于新型苹果手机

目前,美国当局和科技行业正在关注苹果与联邦调查局的法律战的结果,联邦调查局希望迫使该公司帮助解锁圣贝纳迪诺大规模枪击案之一使用的加密iphone。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探索添加加密技术,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对抗。

“我认为我们可以说,毫无疑问,现在应用程序制造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电子前沿基金会的律师内特·卡多佐说。

卡多佐说,他知道最近的其他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美国当局联系了使用加密的inpidual公司,并警告他们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正在使用他们的服务。卡多佐拒绝透露这些公司的名字,但表示当局敦促这些公司“更加努力”--通过重新设计应用程序或提供其他技术解决方案,让特工读取加密信息。

科技公司表示,他们不想干涉合法的刑事调查或国家安全事务。相反,他们辩称,他们担心刑事黑客攻击、隐私侵犯和侵犯公民权利。

“保护公众安全是政府的职责,”火狐浏览器制造商Mozilla的首席法律和商务官Denelle Dixon-Thayer说。“我们在科技行业的工作是通过提供最好的数据安全来支持这一目标。”

虽然执法当局对科技公司使用加密感到愤怒,但国家安全官员警告不要削弱加密。国防部长阿什·卡特(Ash Carter)本月对科技观众表示:“我们支持强大的数据安全和加密。”当他补充道,“我不相信后门或单一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他赢得了掌声。”

2013年,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披露了政府对互联网用户数据的大量收集,此后,科技行业的加密努力有所扩大。由此引发的争议促使苹果、谷歌、脸书和雅虎等公司加强了安全努力,尽管这些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在制定这些计划。

阅读更多

FBI支付了不到100万美元来解锁圣贝纳迪诺iphone: 报告联邦调查局表示,它不会透露它是如何访问锁定的iphoneFBI首先告诉苹果关于苹果的苹果手机,苹果在4月1日上的漏洞4FBI支付了超过100万美元侵入圣贝纳迪诺枪手的苹果手机: 报告联邦调查局局长表示,解锁方法不适用于新型苹果手机

“斯诺登被揭露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前联邦检察官埃德·麦克安德鲁(Ed McAndrew)表示,他现在在费城从事法律工作。他表示,在过去十年里,他与这些公司在网络犯罪调查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他说,这些公司感到“焦头烂额”,“所以他们决定改善产品的隐私。”

拥有全球10亿用户的WhatsApp于2014年首次为其Android智能手机应用添加加密。它已经逐渐将类似的保护纳入其他服务,包括在iphones上发送的信息,甚至一些语音通话。创始人扬·库姆(Jan Koum)将他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归因于他的父母担心政府特工在他们的祖国乌克兰监听电话。

虽然苹果在其iMessage服务中使用类似的端到端加密,但其他一些领先的消息和电子邮件服务却没有。谷歌广泛使用加密技术来挫败可能试图读取用户数据的外人,但在许多情况下,该公司可以自己访问数据--并在收到法律命令时将其移交给当局。

一些较新的消息传递服务,包括Signal和Wickr,使用端到端加密。电报也是如此,它最近宣布在全球拥有1亿用户。有一年历史的消息应用Wire本月表示,它将为视频通信增加类似的保护。

Mozilla的Dixon-Thayer说,由于备受瞩目的iphone争端,更多公司可能会效仿。她说,这场争议提高了公众对加密的认识。“我们可能会看到用户更多的需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