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

疫情中,这个行业火得“出人意料”

时间:2020-03-22 21:30:00 来源:互联网

辅助医生远程诊疗的三维“透视眼”,1秒内识别距离18米内车牌信息的园区管控小能手,一个月发起1047万次虚拟看房的房企新宠儿!从远程医疗到复工复产,从赋能垂直行业转型升级到引领信息消费新型体验——疫情期间,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作为兼具交互性、沉浸感、构想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复工复产、线上经济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科技手段助力战“疫”。

为医疗添翼

医疗结构是疫情防控的一线阵地。在防控工作的开展中,既要讲求工作力度,也要体现人文温度。这也要求VR/AR等前沿技术在效率效果层面支撑诊疗工作的同时,守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心健康。

3月2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一场特殊的会诊。通过三维数字化远程会诊系统,医院专家们佩戴AR眼镜,对云南省传染病院1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实时诊断。院长王昆华表示,基于该系统的立体、直观、三维和透视眼效果,能360°全景观看器官及其细微结构,清楚看到病变部分的边缘、实质和直径,让非影像专业的医生也能实现精准诊断。


昆医大附一院使用AR+5G远程系统会诊

“我们了解到,AR+5G远程会诊系统曾支援昆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3月6日10时20分左右,这名患者治愈出院。能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帮助患者康复,我们感到欣慰和骄傲。”会诊系统AR技术提供方亮风台市场总监洪雁菲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同时,VR/AR也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等人文关怀层面发挥作用。AR查房——即一位医护人员佩戴AR眼镜进入病房,并以第一视角将病房情况同步给医护团队及后台专家——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同时,VR还为患者及家属搭建了沟通互动的“生命线”。昆医大附一院上线的“5G+VR”隔离探视系统,让患者可以实时与家属对话,家属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查看患者和病房情况,让技术服务更有温度。

助力复工复产

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常态。VR/AR作为融合三维显示、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等多种前沿科技的综合技术,正在与5G、AI、大数据等技术交融并进,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辟新的增长源泉。

2月25日早高峰,中关村软件园7个出入口启用AR眼镜进行日常疫情防控的车辆管理排查。执勤人员佩戴AR眼镜站在出入口,对来往车辆的车牌进行AR识别。由于AR眼镜连接到园区物业部门车辆信息数据库,园区已登记车辆不会被拦停,可实现“无感通关”。据统计,早高峰时段,园区一个小时内监测车辆超过1000辆。

据AR技术提供商亮亮视野团队介绍,中关村软件园启用的车辆管理方案,综合运用了AR、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种新兴技术。团队负责人娄身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该系统由使用者佩戴AR眼镜“看到”车牌,再利用边缘AI计算能力将车牌图像转换为文本信息,上传到云端的后台系统进行实时识别和信息反馈。

“中关村软件园靠近后厂村路,交通压力比较大。园区要求白天晚上都能检测,因为经常有晚上加班的IT人员。测试的时候,我们的AR眼镜在白天能测出最远距离18米车辆的车牌信息,晚上测试的效果也不错。”娄身强向记者指出,“‘快疏而不漏’,是这套系统的价值。”

中关村软件园执勤人员佩戴AR眼镜排查车辆

创新线上体验

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流量骤减,为房地产等重资产、重线下的行业带来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天然具有“强交互”“沉浸感”的VR技术受到房企青睐,"VR看房"“VR带看”的线上使用量出现飙涨。从场景价值来看,“VR带看”既能有效防止人员聚集,也有利于提升居住服务行业线上化水平,推动居住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贝壳找房app—如视VR看房

“通过‘VR带看’,用户足不出户即可随时随地看房。在疫情期间很多小区封闭的情况下,‘VR带看’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选房购房需求。”贝壳找房技术副总裁惠新宸向记者表示。据悉,今年2月,贝壳平台的找房人和经纪人共发起1047万次VR带看,相较1月增长34.6倍。

流量的提升,也倒逼从业者进行技术改进,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惠新宸指出,“VR看房”正在从全景照片式走向三维重建式,甚至支持用户在画面中720°自由行走。

“相比全景照片式的‘VR看房’,以结构光进行三维重建,数据采集量更大,包含空间、物品的尺寸信息;重建要求也更高,要保证用户在游走过程中不至于产生眩晕,并避免画面畸变。”惠新宸说。

随着5G商用步伐加快,以及疫情防控对于全社会的“数字经济”大培训,VR/AR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释放,市场认知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5G技术的推动下,二维图片和视频向三维的VR转变是大势所趋。疫情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VR的价值,让更多同行投入进来进行更多样的研究,相信VR会有更快的发展步调。”惠新宸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