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同古堂 | 也谈谈\\「小人书连趣论坛」

时间:2024-02-04 08:19:37 来源:搜狐

▲连环画·插图原稿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子卿先生

也谈谈“小人书”

文/ 同古堂

连环画,又谓小人书,其图文并茂,将典故传说巧妙融入,内容通俗易懂,适于启蒙,成为不少人念念不忘的儿时发黄记忆。周作人于《小人书》文中即这样写道:“马路边摆设一个摊,放着很多横长的小册子,八分图画两分文字,租给人看,但十有八九都是小孩,所以称作小人书是名副其实的。”

事实上,知堂曾两次以《小人书》为题著文谈之,在另一《小人书》文中,他说:“我看小人书摊上一本本的横长册子,材料虽是陈旧一点,内容总是充实的,结实一厚本,禁得起翻看,同时已赚了钱,总算还对得起主顾的。新的儿童书也要能够这样子,那就好了。”,此外,周作人发表于《亦报》中言及“连环画”的文章也有十余篇,可谓兴致不浅。

无独有偶,时常往来于其苦雨斋的友人陶亢德甚至还编了几本连环画,借此以谋稻粱,可见此物虽仅巴掌大小,彼时却已颇为普及,而且不乏有诸多文人参与,足可登“大雅之堂”。

▲1920年代末期苦雨斋里的周作人

“小人书”取“世相”格式,上图下文,倘要启蒙,实在也是一种利器。鲁迅先生也曾多次发声为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小人书”的创作正名,说“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连环图画”辩护》文中,他更以笔代戈,写道:

“我们看惯了绘画的插图上,没有“连画图画”,名人的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罗马夕照”,就是“西湖晚凉”……但若走近意大利的教皇宫……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壁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画图画,艺术史家截取其中的一段,印在书上,题之曰《亚当的创造》,《最后的晚餐》,读者就不觉得这是下等,这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

▲周氏兄弟与爱罗先珂等合影

不过,新兴的事物总不免泥沙俱下,水平粗劣,画面庸俗的“弄堂间”出版物确是不少,各类神怪、武侠剧本粗制滥造,插图画虎类犬的“奇葩”充斥摊肆。所以,民国时期,文化界对于连环画的毁誉参半,盖缘于刊物水平的参差不齐。鲁迅也说“(连环画)和其他的文艺一样,要有好的内容和技术,那是不消说得的”。

周作人亦言小人书的创作,是大人们的惭愧,“我们不曾有什么好书做出来给他们看。神仙妖怪、英雄强盗、才子佳人的故事,古今来写了不少,自然,不能算好,可是现在没有更好的,他们饥不择食的吞吃,这也怪不得他们,同样的怪不得印造和出租的人们。问题是要有好的替代品,要叫穷人莫吃米糠榆树皮,必须供给棒子面小米才行,空讲卫生的道理是没有用。”

▲旧上海小人书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号召丰富人民的文娱生活,由于连环画的通俗性,很快得到了空前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形式亦逐渐多样,除了影视、漫画、卡通、木刻外,不少画家将连环画内容有序组合,改为兼具故事性、连续性及装饰性的四条屏、八条屏等,类似于年画,供张贴使用。或一屏一图,或一屏数图,既丰富了年画内涵,增强渲染和节日气氛,又使连环画得以更广泛传播。不过,因其保存不易,流传甚少。

如“年画大家”金雪尘、李慕白所绘的“舞蹈条屏”,既有传统取材,又有新式表现,适应时代要求,深受群众喜爱。

金雪尘 李慕白绘 舞蹈条屏 1963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随着加入创作的主流画家愈多,不少画坛大家也暂时搁置了传统的个人艺术创作,投身于连环画事业,其中包括程十发、刘继卣、陆俨少、任率英、钱笑呆等,均是耳熟能详。

而且文人参与的剧本内容百花齐放,插图亦是精彩纷呈,一幕幕历史逸事被重新呈现,一个个戏曲或传说人物再次从记忆中走来,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普及经典,可谓“小人书、大画家”。

以徐燕荪入室弟子任率英所作工笔彩绘连环画为例,画面结构讲究,用笔流畅生动,设色准确和谐,而且其对于环境氛围的烘托与营造,使得剧中人物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神韵都恰到好处,堪称艺术与人民、主观审美意识与现代美学融合的范例。

其作连环画《貂蝉》中,四图一屏,共计四屏,服饰、发型、器具陈设、庭院阁楼等刻画精细可见,布帐、清供的图案也一丝不苟,甚具历史年代真实感,情节亦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人物的性情,如董卓的贪婪,吕布的善变,百官的忐忑,也可从五官特征中轻易窥见。

《貂蝉》任率英等作 16选6 绢本 1958年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国相在朝似凶神,呼喝吕布斩张温

▲明日王允宴董卓,筵前貂蝉翩翩舞

▲王允趁机将蝉献,同乘华车相府还

▲貂蝉暗暗约吕布,但愿早结并蒂莲

▲貂蝉故装冤无限,哭说吕布把人缠

▲吕布飞出方天戟,直刺董卓上嗓门

而四条屏《穆桂英》中,线描与色彩的处理亦是十分协调,画面中线条优美,既不乏方圆流转,又稳重规整,而色彩明丽,重彩之中也有清澈澄净之美,内容则为民间文艺的典范素材,穆桂英的刚柔相济,巾帼英雄的果敢机智,尽呈于前,可谓雅俗共赏。

《穆桂英》 16选6,绢本 任率英等绘 1956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差焦赞去山东盗取宝木,阳光道骗孟良偕伴同行

▲差丫环跟踪影寻找落雁,恰遇见孟焦将两位英雄

▲且不顾杨元帅动怒责罪,自己事自作主望早诺言

▲穆桂英听此言立刻住手,对公爹施一礼面色羞红

▲回山寨杨宗保拜见岳翁,求天王许儿婿下山回程

▲穆柯寨旗飘飘威风凛凛,此一去破天门一战成功

任率英的《苏武》四条屏连环画也是家喻户晓的佳作,人物造型自然,服饰冠带华丽,设色艳而不腻,且一改黑白单线勾描的单调形式手法,整个画面气势恢宏,不落俗套,创出一代新风。而且,绘图中苏武神情所流露出面对艰辛,依旧持节不屈的风骨,坚毅传神。

《苏武》 任率英绘 16选6,纸本 1964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匈奴常来侵汉境,武帝下令动三军

▲两国通使息旗鼓,汉排苏武去匈奴

▲苏武不屈被监禁,饥寒交迫志不移

▲卫律计穷无主张,苏武坚贞不变节

▲朝夕牧羊北海边,仰望云天意茫茫

▲北海牧羊十九年,刚强不屈全节归

周作人曾言“小人书”绘画并不简单,其《画小人书》文中,他说“只是有一件事,屡次想起,至今还要觉得懊恼的,那便是不曾学画,不会画小人书里图像。”,“历史画与风俗画都要预备知识,专来画些小人儿……我真真悔不该没好好地学画,不然就是临也可以临几张出来,岂不是于人己都有益的事么。”

诚然如斯,连环画的创作,除了脚本的构思,历史典籍的熟络,人物特征的捕捉,环境的截取外,如何通过构图以及情节的设计,准确将内容表达出,至关重要。因此,连环画家,须兼编、导、演、绘于一身。

刘汉宗即得益于对传统古典名著的了然于胸,又得工笔重彩技法的精髓,下笔如有神助,而成为连环画大家。任率英曾赞言“汉宗老是文物古籍、风土人情、环境道具、人物造型的活字典,下笔时随叫随到,呼之即出。在国内众多的传统题材画家中,这样的强手实不多见。”

四条屏《双枪陆文龙》中,陆文龙独战四将的英雄气概、得知身世后的矛盾愤恨,以及诛杀金贼复归故园的动作神态,刻画得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古风和神韵。

刘汉宗绘 《双枪陆文龙》 16选4,纸本,1961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兀术掳去陆家子,文龙从此落金邦

▲双枪神技传陆郎,武艺精通冠群英

▲北顾番营起烈火烟中杀出小文龙

▲忠门之后出英贤,溃敌复仇返故园

而《除三害》四条屏中,周处年少时的凶强侠气,邻里唯恐避之不及,杀猛虎斩蛟龙的英勇以及听取贤人的规劝后,幡然悔悟,决定痛改前非并“寻访二陆”,立志求学的故事,在刘汉宗的勾勒定稿中,一气呵成,甚是痛快淋漓。

刘汉宗绘 《除三害》 16选4, 1959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有个壮士名周处,街上一走人人躲

▲周处下马冲上去,连打三拳虎命完

▲打死猛虎再斩蛟,周处提剑奔长桥

▲周处俯首忙请罪,众人一起赞英豪

《赠绨袍》是刘汉宗毛笔线描的精品之作,篇幅较长,故事大致内容为:

战国时,魏范雎随须贾使齐,受到齐王礼遇;须贾嫉妒,向魏相魏齐进谗。魏相命人狠打范睢,弃之荒郊。范苏醒后,被秦使王稽载归,改名张禄,秦昭襄王任其为相。后须贾使秦,范雎不计前嫌,以国事为重,范雎扮作穷人往见,适逢大雪,须贾怜故人寒冷,赠以绨袍;次日须贾进见秦相张禄,知是范雎,惊惧万分,范告知须贾为人之道后,念其锦袍之赠,恕须贾之罪,使两国重修旧好。

刘汉宗以连环画形式将此戏曲国粹呈现,娓娓道来,故事脉络完整,令人观之流连忘返。事实上,很多时候,图片的传播与视觉冲击,是远大于艰涩文字的,尤其是此类古典传说的普及,稚童看到,留其印象多年不消,影响可谓深且远。

周作人也说“小孩们有几册连环图画,其中之一是《动物园》,我拿来看过之后,深觉得图画的力量之大,远过于文字。假如一个野猪,我们要用文字来形容,只得说其状如猪,这话说的不算错,可是他与家猪顶不相同的那精悍之气却是没法子说,就是那獠牙要怎么说才表示恰好,不与老虎与象相混呢,我看古代的书里形容一种生物便吃力得很”。

《赠绨袍》 刘汉宗绘 76选8, 1957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由于连环画创作热情的不断升温,对艺术气息的追求也日趋高远,其中“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被当时的连环画读者和出版者誉为上海“四大名旦”,声名颇盛。

如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堪称经典,其作出色的造型艺术、简练流畅的线条,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呼之欲出,令人叹服。而他亦擅描绘古装仕女题材,无论是小家碧玉,亦或大家闺秀,均是娴淑细腻,自成一家。

亦或《双珠凤》中,画面美观,风格统一,霍家千金的描绘体态轻盈秀丽,表情亦是丰富,有娇羞妩媚、有含情脉脉、有伤心欲绝,同样也不乏天真烂漫,可谓一丝不苟,笔笔精到。

《双珠凤》 钱笑呆等绘 91选13,1959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连环画的题材众多,不少脚本改编自中外名著亦或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如包公、苏六娘等,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汪玉山所绘《包公三掷砚》中,包拯一身正气、秉公执法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岁满不持一砚归”的两袖清风,“掷砚亭”的建立等也是人们期待清官的精神寄托。

《包公三掷砚》 汪玉山等绘 46选12,1964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李成勋绘《苏六娘》中是讲述弱女子以死拒婚的爱情故事,六娘最终幸得艄公之助,于绝处逢生,而遂双飞之愿,传唱至今。“娶妻要娶苏六娘”、“西胪无望”等潮汕俗语无不与苏六娘的故事有关。

《苏六娘》 李成勋绘 76选9,1960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此外,部分连环画的内容则根据时事而作,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或知青边疆垦荒等,契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

如韩敏绘《年青的一代》中,林育生认识到思想错误后,积极报名去新疆农场,为建设祖国边疆贡献青春,故事反映教育年青一代应当继承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提高奔赴祖国建设岗位的信心与勇气。

《年青的一代》 韩敏绘 纸本 1965年出版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如今,小人书已经被日本卡通动漫或者动画片、大电影等取代,这个成民国即已成型,在新中国后尤其繁盛的“普罗大众”的审美意趣,渐渐远去。不过,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知,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周作人亦曾说“给儿童供给书物,正与整个的儿童教养一样,我想原是国家的责任,应由国立机关大规模的来办,那么大赔其钱可以全不在乎,物美固然难说,而价廉可以做到,其实是货真,即内容总可更为充实了。”

连环画是时代的缩影,其由盛而衰,逐渐进入收藏行列,也预示着童年的时光已到尾声,而它的背后,是社会对儿童读物与平民文学的提倡,并不会因潮流变迁而昨是今非。

参考资料:

知堂谈连环画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文:子卿先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