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萨满文化与萨满绘画的关系「萨满风格」

时间:2024-01-25 08:18:55 来源:搜狐

萨满文化和萨满绘画



知悉萨满文化还是孩提时代。那时,山沟里偶尔会有人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地“跳神”,不让孩子看,更不让孩子说,无形之中更增加了对萨满的畏惧和神秘。

长大以后,常常会会想到萨满,而且知道那是一种文化。后来,翻遍许多辞书都没有找到对萨满文化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本不该埋怨辞书编撰者或出版商。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人们只知有萨满文化。却不知萨满文化究竟为何物?更不知道萨满文化有哪些文化内涵,研究萨满文化有何意义,中国的萨满文化是怎样一种状况。

后来,幸好找到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荟要》一书,才找到了关于萨满教的一些宝贵资料。但萨满教只是萨满文化的一部分,单看萨满教,还只能说略窥萨满文化的一斑。通过电影《傲雷一兰》算是对萨满有了一下形象地认识和了解。最后,还是读国际

萨满学会副主 席白庚胜先生的文章才对国际、国内萨满文化研究有了更深刻的一些了解。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我的同行、好友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萨满文化和祖国的其他文化一样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也有过外强劫掠的灾难经历。中国萨满文化长期被帝国主义掠夺。萨满文化的主教本属我国,但却长期在洋人的手中掌握。出现了萨满文化生于中国,存于中国,但拥有权、解释权、享受权却长期在洋人那里的矛盾状况。

西方的萨满文化研究兴起于19世纪,而我国的学者只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才开始付诸实施,使萨满文化研究的中心一直在西方。

长期以来,我国的萨满文化界又与国际萨满文化研究机构,不来往、不沟通,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我们研究进展不快,美术成果得不到国际承认也在所难免了。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0年1月正式成立了萨满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开展发掘、抢救式的考察和研究,以争取萨满文化研究的主动权。并于同年8月派出学术代表团,参加了在爱沙尼亚名城维利安地举行的国际萨满学会第6次学术讨论会,正确阐述了中国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以及中国萨满学界与国际萨满文化学界沟通、联系的真诚愿望,介绍中国萨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

目前,我国已推出了《萨满文本研究》、《萨满神语研究》、《尼山萨满论》、《萨满文化论》、《萨满文化问读》、《中国满族脸谱艺术》、《萨满绘画研究》等成果。

中国满族面具艺术,就是王松林先生近年的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猴年春节前夕,笔者去省城长春办事,王松林先生坐东设午宴。席间,谈到了萨满文化和通化萨满的收集和整理。午宴后,松林第他的签名大作《中国满族面积艺术》一书赠予。捧读厚重宽大的画本令人陷入沉思。萨满文化渊远流长,几近淫灭,若非象松林这样一批萨

满文化研究的苦心和执著何以使其和世人见面,又何以传与后人?

初春三月通化师范学院教授、通化市是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纯特地捎来他与爱女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王纪女士合作的新作《萨满绘画》及新书《萨满剪纸》的书目。使我空白的萨美文化意识涨。我是满后人,至此愈发发现对祖宗,族史知之甚少。尤其与年轻有为的松林先生、王纯女士相比自愧不如的感觉油然升引。

萨满脸谱是萨满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画绘画是萨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他们形象和色彩诠释萨满古老、神秘的文化内涵。它们连同整个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萨满文化体系。

“萨满”一词是通古斯语族的语言,辞书把它简单地解释为满族大神,或主持宗教、治病活动的人。这人解释是不全面的,萨满活动起初地域主要是东北亚亚寒带和寒带地区的土著民方神,信奉萨满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及其附远地域的古代原始人群,大多是通古斯

语族的原始社会群体。中国通古斯语的主要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如满、鄂温春、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民族。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民族社会,即人类尚未完全开化,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之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极高,对自然十分恐惧,以致对自然中的生命万物十分崇释。他们崇释自然,崇释祖先,也崇释自的图腾。于是却想和情感结合便产生了绘画,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思想。应该说最初的萨满绘画还不能说成是一种艺术,直到后来它成为一种非目然的,与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互相切相联的完全成为萨满宗奉与信仰的产物时,它便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它广泛适用于神服、神帽、神鞋、神器,广泛绘制于高山、石岩之上,构成了色彩斑澜的萨满绘画世界,为萨满文化添加壮美的一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