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老早就跟你说过:你要为艺术牺牲吗「小伙辞去公职去看世界杯」

时间:2023-12-13 08:17:07 来源:搜狐

后浪漫:这篇书评写于2015年,也是《雕塑家》英文版首发的年份,作者为MJMK。文章从人生、艺术等角度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解读,点出故事中细节的隐喻,也补充了背景。因彼时未有简中实体书出版,本文保留了作者的英文引用,经作者授权转载。

「The best graphic novel I’ve read in years.」——Neil Gaiman

「近年来看过的最佳图像小说」——尼尔·盖曼

我看的没那么多,不敢打这样的包票,但是Scott McCloud的这部作品真的非常棒,是当下少数能让我一口气看完的作品。每个有着、有过艺术梦的人,都能从The Sculpter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有心底尚有一丝对平庸的不甘,希望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点痕迹的人,都会与角色产生共鸣;被爱神之箭射中的人啊,无论内心的爱慕是成功还是失败,哪有不为剧中的一见钟情而感动的呢?还有书里写到的哀伤,命运残酷又恶毒的玩笑,又有谁不会一同饮泣?

一定要成名,好吗?

这是主角David Simth的父亲,听到儿子立志成为雕刻家时,所说的话。「要出名」是漫画的主题之一。

回忆中和父亲的对话

David出生艺术世家,书香门第听起来非常美好,加个定语「默默无闻的艺术世家」,就有些骨感了。虽然家庭环境开明,一家子热爱艺术、讨论艺术其乐融融,柴米油盐却时有窘迫,圣诞节只能去一元店淘年货。

面对孩子不满的嚷嚷,父亲只好以此情此景下空洞苍白的「不要生活得太物质」来缓解尴尬与无奈。David的母亲婉转地建议「不必因为父母是搞艺术的,就选择艺术道路」担心孩子未来物质上受苦是她的顾虑。

生活的窘迫

家庭灌输之外,David本人想要出名的信念也特别强烈。故事伊始,失业的他不愿接受死神建议的平凡人生。其实死神借David过世的叔公Harry的长相和记忆,找上门谈,是作为半个家人向主角保证一个小康安稳的未来,平心而论条件非常优厚。

可主角就是没法想象自己过着两娃一狗、偶尔在地下室搞点创作的中产生活。他还在学校的时候,被买得起千里马的大投资家相中,曾短暂出名过。虽然不善长与人打交道,但还是想回到过去被评论界托在掌心,活在人群正中央的新星生活去。

短暂成名

David寻求名声的目的,并非Lady Gaga在Fame中唱的那样「I can’t help myself. I’m addicted to a life of material」。

他是位纯粹的艺术家,物质对他有吸引力,但雕刻本身更重要。他要出名是因为自信拥有卓越的才华,华盖星就照在他头上呢,谁比他更有资格出名?David确实有才能,不过家人对他从童年起的无限度肯定与支持,还有只维持六个月的活跃在业界焦点的经历,令他过于膨胀——自我中心,作品太过私人化,除了才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除了艺术也不知道世界有什么。

所以他回答死神,为艺术可以献上自己的生命。于是死神赐给他一双雕刻家做梦都不敢想的能直接改变材料形状的神手,相应的只留给他200天的生命。

把手伸入钢铁的瞬间

David长时间生活在真空的瓶子里,家庭、学校,这些都是狭小的世界。当瓶塞打开,整个纽约,整个艺术界,整个世界朝他扑来的时候,他便不适应了。他开始害怕,自我怀疑,担心纽约千万个年轻艺术家里,自己或许并不特别。他做噩梦:走在街道上,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是和他一样的「Would-be artist」。

行走在街道上

百万个人,做着同样的梦,渴望创作、渴望被记住。街道上满是冰,而城市开始倾斜。大家都滑倒了,滑向城市的边缘,掉入无尽的空虚。

当他翻开黄页,发现城里有好多人跟自己同名同姓,那种自己只是无名小卒,毫无特殊之处的感觉几乎把他逼疯。Scott以优秀的表现力画David在地铁站台对着双手狂吼的一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没有被认可,在潦倒中抓狂的David

David是雕刻家,跟漫画很不同的领域。在画家Keith Mayerson和Christine Zehner的帮助下,《雕塑家》成功地将纽约艺术界的游戏规则展现在读者面前。

不止纽约艺术界,当代fine art领域都是由资深评论家主导的。究其原因,fine art小众,跟文学音乐等大众艺术相比,专业度和门槛更高。大众者比如文学,作家收入主要靠版税,业界臧否固然很有影响,但是卖多卖少还是决定于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

现在网络发达,读者自发的评论也是其他读者的参考指标,文学界在朝着越来越接地气的方向发展。Fine art的发展却是反向的。1900年以前的绘画,大家都能看懂,好坏容易判断,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绘画和雕塑就越来越难懂,要理解当代fine art,需要专门买书学习各个流派的主张,还得研读艺术家的创作历史,一双有品位的慧眼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摸出门路。除非是真的感兴趣,多数普通人不去劳那个神。

朋友Ollie劝他要做单一专注的作品

因为不好卖,所以现代艺术品卖得越来越贵。以绘画为例,能挂在画廊的作品,起码的定价也要$500,上千美元十分普遍。$200~300的作品通常不会挂在墙壁上,而是收拢在架子里,买家自己去翻。

我的室友去加拿大旅游,想买幅风景画留念,才发现原来画卖得这么贵,只买幅巴掌大的迷你作品,大约20加元。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城市,会举办消费者和创作者都翘首期盼的面对面直销的艺术展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特别频繁。

年轻艺术家们也通过网络抱团,建立自己的社区,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价格稍微亲民一些。但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有名望的画廊里,仍是每个艺术家需要面对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David所在的雕塑圈子,由于作品的体积以及主流在抽象道路上越走越偏的关系,价格更高,买家更狭窄。非常有钱的收藏家、博物馆、政府或企业定制基本就是全部的主顾。画廊是连系雕刻家与买家极其重要的几近唯一的渠道。

那收藏家、博物馆、政府会听谁的建议花费重金,又是谁来决定一个画廊老板是否有眼光呢?答案就是评论家。

计划办个展的时候,David和读者想的一样,只要真诚、优秀,作品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么?帮他筹划展出的朋友Ollie却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评论家想要的不单是好作品,更要是可以写成评论的亮点。所以作品数量少,制造出苦心专营的假象,恐怕才比较吸引他们。

David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换来的结果就是评价不高。

没有了观众我们什么都不是

虽说评论家艺术造诣不低,既然是主观解读,与创作者的预期定有落差。更别提人有情绪,学艺术出生的评论家,敏感的不得了,特喜欢搀私货。有圈子就有江湖,你觉得作品红得莫名其妙,背后是人家会运作炒作、懂得游戏规则。

Scott借David之口,说看不上Jeff Koon的作品,他的『气球狗』用不锈钢造出气球狗的外形,是拍卖价格最高的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

Jeff Koon的气球狗

David是艺术家,他比消费艺术品的人,更需要一套准则把好作品(他的作品)和差作品区分开。所以当别人没有附和着批评Koon的时候,他担心地问究竟是什么决定作品价值:

Mira的回答

对此,单身母亲、年纪不小才刚刚获得学位的Mira指着自己的心说「Sure! In here.」「当然有!在这里」…Mira的心态是非常理想的,艺术家要对得起自己,遵循内心的理念创作。

社会在才能之外,对人还有种种要求,艺术界的规则也并非作品好就万事大吉。David只有200天可活,他没耐心去适应圈子的潜规则,就算时间充裕,他的艺术洁癖也未必愿意苟同。

Ollie偏袒男友,选了Finn的作品后,深感被背叛的David断了让自己的作品通过画廊留存于世的念想,转而开始危险的创作。夜里,他就地取材,用道路和废置房屋的建材,在闹市区创作。他不再在乎即兴涂鸦般夸张的雕塑粗糙、欠缺深刻思考的注入。目的只剩下自己的创作、心声被看见。

直接被大众瞩目,还用得着在意评论圈里糟老头的眼光么?以他自己的话说这是重见天日。不过依我看,这么做的同时,David把自己变成Koon的同类。

漫画也有片段,他在反思这些以立刻获得关注为目的的速成品是不是他心中的艺术。David当上法外之徒的情节除了抢眼,带动剧情高潮外,也是对艺术界扭曲艺术追求的讽刺吧。

耗尽所有心高气傲的David对Ms.Hammer说,他曾以为艺术可以改变世界,回头想真是太傻太天真。看模样年过6旬的Ms.Hammer真诚地回答「Oh, but it can, dear boy. Art can change the world! Just very…very…slowly.」

这一慢慢,熬死多少艺术家啊。许多人,生前穷困伶仃,生后才为世人认可知晓。遭命运捉弄,到后世都无法留名的人就更加悲惨了。没有把生命献给艺术的觉悟,不要做艺术家!

David最大的渴望就是作品获得成功,为此他殚精竭虑。他最害怕的就是像父母亲那样,画的画没人要买,写的书没人要看,垃圾一样堆积在仓库里,然后被人遗忘。

因为会死,所以想要被记住——我想这是人类许多行为背后潜意识的动机,比如说文艺创作,比如说追逐名气,又比如说繁衍。包括我在这里写着并非主业的博客,也是为了通过与他人分享想法,让自己留在世上的微弱痕迹存在得更久一些。

『哈里波特』有一句台词说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也不为过。魔杖店老板评价伏地魔「He-Who-Must-Not-Be-Named did great things…terrible, yes, but great.」重点不在terrible而是great,叫当时的我感到十分意外。看看,干出能让人记住的成就,多么重要啊,有人喜欢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并不是方便回忆,而是为了留给后人。

David和Meg躺在公园的草坪上,他兴头一起,用青草之下的泥塑出Meg的雕像,远看只能发现草坪隆起个包。Meg很感动,说把这当成我俩才知道的秘密吧,别写进日记里。David迟疑片刻,还是跳起来「Fuck that, I’m writing it down.」

这种麦克阿瑟综合症表现,侧面反映的是对被遗忘的焦虑。顺便加一句,The Sculptor没有多余的描写,每一处都是对人对生活的提炼,此细节,绝对是对自恋狂有深刻认知的人才想的出来!

然而执念于不被遗忘,就会太自我中心,缺乏情趣,漏掉眼前许多其他事物。比起普通的不被纪念的人生,更悲惨的是为了被纪念,而过度努力、么有珍惜现在的幸福,忽视了家庭和朋友,结果即没有流传于世,在亲友眼里的形象还不好的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