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去你的「北美最强R级片」

时间:2023-11-09 08:18:32 来源:搜狐

2019年,不夸张地说——

也叫“小丑年”。

有他的重塑:

别忘了。

还有“它”的回归——

《小丑回魂2》

It: Chapter Two

它,Sir当年爱过。

前作是恐怖大餐,在全球拿下7亿票房。

破了R级恐怖片的票房纪录。

到了这部续作,票房依然喜人,福布斯预测其票房会超4.6亿美元。

请来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 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坐镇。

但,经典难现。

在Sir看,《小丑回魂2》是一部相当吃老本的“续作”:

坑是填了,鬼味散了,剩下的只是一盘鲜艳的“冷饭”。

01

德里小镇

先复盘一下前作的剧情。

故事发生于美国一座小镇,德里。

一个虚构、高度提炼美国社会问题的“桃花源”。

但。

一个关于“它”的传说,阴魂不散。

主角一行七人被称为“废柴联盟”。

废柴们平日在学校总被排挤,他们有的胖,有的怂,有的太早熟,有的钙里钙气。

他们发现了镇上有个邪恶的小丑,潘尼克斯。

身穿马戏团衣服,画着小丑妆,手上拿一个红气球。

每隔27年,小丑就会来到镇上,吃掉充满恐惧的孩子。

第一部的最后,废柴联盟逃离了小丑的魔爪,却并未战胜它,相约成年后一起回到小镇。

前作的“任务”是揭开桃花源下面的满目疮痍,暴露战后美国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性侵、歧视边缘群体等等。

原著小说轻描淡写提了一笔:在德里镇,忘记悲剧和灾祸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艺术。

废柴联盟实则是揭发皇帝新装的小孩,用自己的生命撞开谎言。

确实留下“尾巴”,我们不知道它(it)是谁,要怎么干掉它呢?

第二部来了。

按照作者“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设定,是正版终章。

27年后再聚,废柴联盟摇身一变……

(表面)精英联盟。

比尔成了编剧,挺有才华;

贝弗莉嫁了个事业有成的老公;

艾迪成为风险分析师,摆脱了控制狂母亲;

瑞奇现在是脱口秀达人;

本作为业内知名建筑师,转变最大,从小胖子变成型男总裁。

但他们的转变,都留有一丝隐患。

比如,编剧总写不出受欢迎的结局; 富贵人妻的丈夫是一言不合就施暴的渣男;脱口秀达人上台直接忘词……

他们是离开了德里。

但从未逃出被恐惧笼罩的“德里传统”。

直到,德里镇再次出现命案,小丑归来……

废柴联盟回到故乡,挖开已经愈合的疮疤,直面阴影。

故事围绕一句话展开:

人们宁愿相信,他们是由自己的记忆构成的,但事实上,我们是被我们遗忘的事物定义。

由史蒂芬·金所写的原著,一整个系列就在讲:

何为恐惧。

以及,一个人如何受制于自身的恐惧。

02

长大成人

第二部,小丑归来有“信使”。

一只缓缓漂浮在空中的红气球。

像小丑的红鼻子,灵敏地嗅着小镇脆弱的灵魂,伺机伤害。

不得不说,电影特效加持,匪夷所思的场面比前作更大,更诡异。

但内核却换汤不换药。

长大成人的“废柴同盟”,最惧怕什么?

贝弗莉,唯一的女性。

母亲早逝后,她被迫承受父亲扭曲的爱与控制欲。

第二部里有一场戏,父亲在训斥她之后拥抱过来,粗糙的大手以暧昧咸湿的方式摩挲。

作为校花,一方面承受男士轻佻的青睐,而另一方面又是全校女生的公敌。她恨、也害怕自己的性别。

因而,每当心悸时,会被马桶中的长发缠住,被下水道飚出的血液溅一脸。

设定暗示再明显不过:

荡妇羞辱。

比尔是个好哥哥,可就那么一次,他不想在雨天陪弟弟出去玩……

那个弟弟被拖走的下水道口,自此成为他的梦魇,让他活在无尽的悔恨中。

他惧怕的是愧疚。

毒舌瑞奇,在桥上刻下了R E(瑞奇 艾迪),他总担心自己的性取向被发现,而小丑是洞悉他秘密的恶魔。

洁癖狂艾迪,最怕细菌,这源于母亲对他的过分保护,因此在他眼中的小丑,是个浑身流脓的麻风病人。

小胖子本,因肥胖常年被同学欺负,他喜欢贝弗莉,却因自己的身材,害怕被发现心意。

自卑,是他的心魔。

Sir说过很喜欢前作,在第一部里,你能窥见恐惧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刀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痛苦或研磨,重塑或毁灭。

《小丑回魂1》把许多恐怖片想拍却拍不好的,讲得深邃有力——

即,恐惧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在童年有过感到害怕的经历,那段记忆往往因我们当时的无知,而被记住,被放大。

因此,当第一部中,乔治被下水道中的小丑咬断了手臂,那一幕触发了许多人对童年恐惧的共感。

你明知道恐怖的事会发生,但还是在小丑的绝对碾压下,分泌出对弱者的怜悯,对强者的恐惧。

恐惧,足以杀死一个人。

废柴联盟的史丹利,就是个极端案例,在第二部的一开头,他主动选择死亡。

对重温童年记忆的恐惧,甚至大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他的自杀,铺垫了第二部的主题翻盘。

废柴,不复少年;小丑,也暴露真相。

03

恐惧消亡史

《小丑回魂》因斯蒂芬·金开创性的设定,成功规避掉许多我们平日里对恐怖片的吐槽。

废柴联盟干嘛分头行动?

原著答:为了找回各自的记忆。

明知好奇害死猫,干嘛继续靠近危险?

原著答:为了直面童年阴影,克服恐惧。

看见没。

童年,让传统恐怖片的bug焕发新的意义。

探秘,是童年的重大主题。

第一部的巨大成功,就是在恐怖片里释放了观众的童年记忆与情愫。

但是到了第二部呢,主演换成了成年的大明星出演。

卡司耀眼了,投资上来了,场面更炫技了。

第一部的闪光点,却被选择性熄灭。

续写变翻拍。

第一部结尾,孩子们历经生死建立起的人物弧光,跳下湖里,波光粼粼的无畏感。

到了第二部,被失忆一笔带过,也被所谓的“中年危机”潦草覆盖。

而比上述更灾难的,是影片的核心表达。

第一部讲:只要不惧怕,就能打败小丑;

第二部复读机:只要不惧怕,就能打败小丑……

贝弗莉,和第一部一样,她再次被困在厕所里。

此时血光滔天,比之前的血量更大,可你还会被震撼吗?

对《小丑1》有多偏爱,对《小丑2》就有多失望。

可看到有评论说,第二部没有拍得超出预期,是受限于原著只侧重描写童年部分。

想当然了。

原著作者史蒂芬·金,致力于写尽人类本性之恶。

这种恶,从微观到宏观,强势到让人退无可退。

系列第一部当年在北美票房大爆,并非毫无来由。

它(It)恐怖在哪?

不如分层拆开来说——

首先,割裂的微笑。

为什么小丑看上去可怕?

有研究表明,人类害怕小丑是一种本能。

尤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小丑的笑脸背后,还意味着某种未知。

潘尼怀斯就像某种寄生虫,专门寻找宿主,以吞食他人恐惧为生。

他的嘴在微笑,可他的眼神却告诉你——

我要杀了你。

故事开头,他杀死多兰饰演的男同性恋后,有一个让Sir头皮发麻的场景。

夜色弥漫,桥下漂过无数红气球,每个气球上都写着:

我爱德里。

基于杀意的微笑,怎么看都诡异。

言行不一的钟爱,比憎恶更冰冷。

数量惊人的气球组合在一起是什么?

不就是,主流社会的偏见与傲慢,还非要假借体面、传统的虚名。

多年后,七人过上了风平浪静的生活,大家看起来目标更明确了,更无所畏惧了。

原因在,恐惧被故意遗忘了。

与恐惧一起被遗忘的,还有应对险境的勇气、对同伴的忠诚、对未来的期盼。

希望,连同黑暗的部分一起,湮灭在岁月的暗河里。

那种在儿时你如饥似渴地汲取了、永不会枯竭的力量,在从8岁到24岁这生命里渐渐地消失了,被一种更平淡、虚假的东西代替了:目的,亦或是目标。最可怕的是,那种力量不是一下子消失的。

全然的遗忘,很致命;

而全然的无畏,同样危险。

这便带出本片的第二层恐怖——

恐惧的消亡。

小时候的废柴联盟,长大后还是废柴,因为各有弱点。

他们都有无法战胜的恐惧,那么恐怖消失之后呢?

人,总归需要对未知事物保有敬畏之心,当他们彻底击碎童年阴影,走上全新的人生道路。

他们还会惧怕什么吗?

这才是看完全片后,留在Sir心中的一个最惊悚的未解之谜。

无所畏惧之人,最可怖。

这就意味着,他们成为,长大后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他们的父母、邻居和老师。

德里小镇最不缺的成年人,冷漠与麻木。

并且他们合力维系着谎言,传递给下一代。

于是,这就是第三层的恐怖:

暴烈的缄默。

这是第二部电影失去感染力的关键。

本来经过冗长的铺垫,终于说出点真东西,这些废柴联手起来,干脆利落,“心狠手辣”地干掉小丑。

证明:成年真是一件“好事”,内心强大得不需要任何理由,哪怕采取了暴力。

电影说到这儿,已经在通往深意的大门口蹭来蹭去。

但是恼人的是,我只蹭蹭不进去。

依照套路,胜利的废柴们又回到温情脉脉里,并且致敬了前作的“跳湖泊”煽情戏,太鸡汤了。

停在这里,缺少手腕一提的意外、狡黠,也就没有拍出《It(它)》原著最具现实讽刺意味的一层。

到底是小丑可怕还是成年人可怕?

原著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同性恋男子在被恐同者羞辱后,继而被小丑袭击,他的男友对警察提到小丑,可警察不相信。

他逐渐明白:如果在庭审上提出真正的凶手是小丑,那一伙袭击他们的恐同者,就会被轻判。

于是,哪怕看到小丑行凶,竟无人在庭上指证。

暴力发生后,鲜血并不足以将案情指向真相。

事件当事人们主动选择了缄默,真正的凶手被藏起来。

明知真相,却故意不说。

这,才是整个故事最瘆人的地方。

最最讽刺的是,小丑每一次轮回归来,死伤人数越来越多,德里镇却越来越繁荣。

或许。

真正的恶魔才不是所谓来自外星的小丑,而是沉浸于麻木、却从不自知的成年世界。

Sir敢说,小丑其实是这帮大人内心折射,联手打造出的杀人玩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