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摆脱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会有羁绊」

时间:2023-03-10 09:46:49 来源:搜狐

上一篇我们分享了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关键词:自卑、自卑感、优越感、弱势特权,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具体来说,根源在于与他人比较,人与人天生不同,就像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因此,如果注意力始终向外,盲目陷入你追我赶而最终迷失自我,人生将陷入永无止境的烦恼之中。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直面自己,看见内在的需求,不断满足自己,完善自己。而他人也是如自己一样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我们之间本质上并不存在竞争,就像车跑在马路上,自己在自己的路上按自己舒适的节奏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总想着超过哪辆车,或者被后面的车超了就不服气,也就不用频繁变换车道,把握自己的节奏即舒适又安全。做自己,你就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想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还需要了解一个关键词:课题分离。今天我们将围绕“为什么要做好课题分离,什么是课题分离,怎么做才能做到课题分离”系列主题和大家分享。

人人都向往独立自由,如何才能拥有独立自由,那就必须做好课题分离,即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也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事。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财富自由,想要有钱的本质仍然是对自由的渴望。但是有的人有了钱,还是不自由,不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在追求的是他人的认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不寻求他人的认可,你便可以自由。我们为什么不自觉就要寻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认为这是赏罚教育的结果,做了好事就被表扬,做了不好的事就被批评,或者做了所谓正确的事就被表扬,做了所谓错的事就被批评,这就导致人没有表扬就不想做好事,还总是怀着侥幸心理做坏事,想着我没那么点儿背吧。而真正成人的人他的注意力均专注于实现自我,不断超载自我,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在意来自外界的表扬和批评。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就活在了别人的人生里而舍弃了真正的自我。同理,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当别人不能满足我的期待时,也不需要动怒。现代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我们崇尚无神论,但是,有神没有神,人都要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有神,就积累善行,没有神就肆无忌惮。但这种思想也不是让你为自己活,不管他人而肆意横行,而是要做好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其核心的辨别标准就是这件事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现在是一个全民关注教育的时代,疫情期间,孩子不能上学,只能在家上网课,家长自然就充当起了监督孩子学习的角色,由此引发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是不断升级,“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形容的极为生动。而这一切的背后,皆暴露了边界不清的问题,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强迫孩子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孩子天生是好奇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放手 满足,让孩子追求独立和自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生命天生就要追求优越性,追求理想自我,家长要做的事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不是只有学习书本知识才是学习,生活处处是学习,只要孩子在动脑筋就是在学习,实践出真知,创造有利于孩子探索的环境,同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不要指手画脚。在日常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便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寻求你的帮助。孩子有困难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给予最大的帮助,坚定的站在孩子的身边。为了能够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最大的支持,父母要做的就是专注于自身,热爱学习,把力气用在身教和境教上,少说教,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我人格,以便不给孩子帮倒忙。另外,我们需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需要他自我负责,尽早让他通过不断的探索树立愿景,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很多教育类视频在讲的内驱力,同时,告诉孩子,只要他需要,父母愿意随时提供帮助,让孩子勇敢前行。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但是父母觉得不如公务员稳定,强烈要求这个孩子辞掉工作,回家考公务员。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如何选择呢?你是满足父母的期待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在公司上班的朋友,经常抱怨上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当众大声呵斥下属,想辞职不干了。客观分析,如果这份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核心需求,仅仅是这一位上司脾气不好,那么,辞职是不明智的选择。那继续做下去,要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呢?依然是课题分离,专注于手里的每一个项目,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而面对领导,不委屈求全,不刻意讨好,至于对于工作结果,领导如何解读那是他的事,你无须烦恼。

书中提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节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这个绳节据说很多能工巧匠都没办法解开,亚历山大大帝面对这个绳节会如何做呢?他一看绳节非常牢固,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盘根错节的绳节就像人际关系中的“羁绊”,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而这个全新的手段就是课题分离。我们不要让外界的声音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自己才是自我命运的主人。

做好课题分离是我们保持健康人际距离的重要环节,人与人之间,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随意踏入对方领域,保持适度距离最重要。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边界?课题分离到不了位,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种心理活动叫“回报思想”,当别人踏入你的领域,但所做的事并非你的意愿,你还想着要感谢吗?要懂得说NO,爱不等于牺牲,爱是倾听,爱是观察,爱是了解,爱是尊重,爱是信任,爱是支持。爱不是喜欢吃鱼头的人吃一辈子鱼尾,喜欢吃鱼尾的人却吃了一辈子鱼头,那只是自我感动。面子、虚荣、支配欲,你满足的是自己的哪一种欲望?

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做不好课题分离,父母过于干涉孩子,其结果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反过来看,我们生活中被老师批评或被父母批评就跳楼的孩子背后是没有面对人生的勇气,是什么原因让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勇气,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以爱之名过多的干涉了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殊不知当你帮他规避掉所有弯路的同时,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能力面对困难,而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给孩子挫折教育,实际上,不需要特意制造挫折,比如把孩子送到什么夏令营,也不要人为的不让孩子走弯路,顺其自然即可,要相信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抵不过老天的力量,宇宙万物皆有规律,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放手,减少人为的污染即可。奖惩教育导致人过于寻求他人的认可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本质上,有需求就有学习,重点是放手,放出孩子的需求,满足他,以便他以后有能力满足自己。

允许他人干涉自己的生活,为满足他人期待而活相对轻松,比如有的孩子按照父母铺成的道路走,规避了不少风险,因为那是前人趟过的路,也很容易得到认可。但是,你失去的就是自由。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跟随自己的想法走,可以收获自由,但是前途未知,很可能还要为了生存发愁,同时,周边失去自由的人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证实你的选择是不靠谱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典型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这背后又是什么需求在支撑这些人呢?为了说服自己,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想得到他人认可是自然需求,而人想要自由就得与本能欲望对抗,就像山顶的石头,不管它,它就会自然从上往下滚落,这依托的是惯性,不能自己做主,也没办法控制节奏,被生活追着往前跑。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状态,很忙,从年头忙到年尾,每天加班加点,可是突然停下来回望,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但又不得不往前赶,甚至不敢停下来。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是不是不对,但又没有勇气改变,看看周围的人, 好像也不止自己一个人这样,算了吧,不折腾,就这样吧,哪有人都能随心所欲,说服自己将错就错。同时,还会好心的劝导年轻人,不要太理想,要现实一点,阿德勒说本质上,只是想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样向现实妥协,不是因为我吃不着葡萄,而是葡萄太酸,我懒得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中,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比如 ,和父母关系不好,原因论解释是因为以前父母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导致关系不好。目的论的解释则是因为我不想和父母搞好关系,所以会关联到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样一来,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只要我想搞好和父母的关系,我便能找到与父母之间愉快的事,然后,我改变我自己的做法,同时,不要有回报思想,做好课题分离。即我改变了,但父母改变或不改变那是父母的事,不是我的事,我都可以接受。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改变自己作为操纵他人的手段,我们只能把马带到水边,但却不能强迫马喝水。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这些,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要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做好课题分离,分清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儿,不随意干涉他人的事儿,对他人的随意干涉勇敢说不;其次,当他人有需要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予对方帮助,但同时不要有“回报思想”,你帮你的,至于对方如何回应是对方的事儿。做好了课题分离,成长是自己的事儿,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专注自我,让自己满意即可。同理,他人也不是为满足我的期待而活,因此,当他人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做事的时候,也就不存在失望,更没有愤怒。如此, 你便可以获得自由。

讲到这儿,我们的心中不禁会有一个疑问,人与人的边界确实重要,但是,这是不是就让人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的?我们需要与他人缔结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些疑问我们将于明天为大家揭晓,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明天再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